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是否应该教孩子帮助陌生人,他们给出了“攻略”

   日期:2024-12-12     来源:www.mpmfbk.com    浏览:584    
文章简介:孩子既是孩子,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当近年来各种关于虐童等事件发生时,资讯发达的今天,大家不可能让孩子与这类新闻绝缘。

孩子既是孩子,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当近年来各种关于虐童等事件发生时,资讯发达的今天,大家不可能让孩子与这类新闻绝缘。可是,不是每个爸爸妈妈都了解怎么样和孩子就此类话题进行交流,让其知道真相却不至于对社会心生恐惧,让其掌握保护自己但不至于自我封闭。今天少年商学院推荐几位台湾专业人士给出的“攻略”(3月底台湾发生骇人听闻的女宝宝被斩首事件,引起全社会持续的关注与讨论),供大伙参考。

情况1、当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时,和孩子安全密切有关。父母除担忧社会新闻的模仿效应,想提醒孩子保护自己,又怕年幼孩子产生过大恐惧。若选择不交流社会黑暗面,孩子到学校,不确定会从同学中听到什么讯息?父母该如何学会分寸?

与其担忧孩子接收到什么讯息,父母可更积极将社会新闻转成「活教程」。以下是伴随孩子及亲子交流的要素:

父母先安定,父母不慌、孩子才不怕。父母毋须揣测孩子听到什么,只须做好心理筹备,包含安抚自己焦虑情绪、沙盘推演怎么样和孩子谈论,以从容态度关心孩子对事件的认知,如:「你了解近期有坏人进入学校伤害小朋友吗?」有此破题,便能进行谈论。

交流方法:讨论事实,不要传达偏见。当惊悚的社会事件发生时,大家为了安抚内心的恐惧,并想迅速找回掌控感,各式臆测纷纷出炉,企图迅速破解事件。然而透过丑化、标签、激化所形成的「偏见」,反而导致对社会的扭曲,如:社会藏著不少「杀人魔」、玩电玩的人都心理变态……这种夸大式及一概而论的想法,会使低年级孩子对世界产生错误判断,对人感到不安与不信赖。因此,更好的做法是对孩子传递客观事实,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并重新产生掌控感,父母可与孩子交流四个重点:

1. 发生啥事?针对事件过度的报导,会催化孩子非必须的联想及恐慌,因此切勿针对细节进行过多描述,如:割几刀、流多少血等。假如孩子主动提及有关情节,父母可选择性提供讯息,引导孩子解开疑惧,同时务必关心他的感受。

2. 发生率有多少?灾难式的夸大说法,会让孩子误觉得:这种事件常发生。父母可用孩子能知道的经验,去理解事情发生率,如:从过去到目前,它的发生比起路上车祸的发生机率少不少。

3. 为什么会发生?帮助他知道「坏人」的困境,如:他没朋友、不快乐,不了解如何解决问题,也不会找人求助,所以重压累积到一定量,他的头脑生病了,最后害了其他人也害了自己。这是情绪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从中学到:「快乐」是需要学习,也是可学习的;情绪是需要被照顾,爸爸妈妈可成为他情绪的聆听者。

4. 如何保护自己?我相信爸爸妈妈在事件发生前,就在教孩子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案件爆发后,只须再增添少许需要注意的地方即可。除此之外,告知孩子,社会透过这类事件,会积极改变,所有会以孩子安全为重,如:加大学校安全防护等。(莫兹婷,格瑞思心理谘商所所长)

情况2、发生校园事件后,我重新提醒读三年级的儿子「不要挨近陌生人」。但孩子问我:「陌生人需要帮助如何解决?」「大家不是应该帮助其他人吗?」我该怎么样回答他?

助人为乐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小朋友,每一个孩子由于从小帮父亲、母亲的忙,所以得到讚赏与鼓励,因此孩子的大脑自然装着「助人为快乐之本」的道理。遇见有人需要帮助,孩子总会自然而然的伸出援手,然而面对纷乱多变的社会情势,孩子的好心好意反而容易招致我们的危难。要孩子分辨哪个是好的陌生人、哪个是坏的陌生人,的确是件困难的事,我的答案是:「当然要帮!但无需你一个人去做!」

孩子遇见的情况可能包含「路上陌生人跟孩子问路,并且请求孩子带他前往」,孩子觉得顺路、或只不过走一段路没关系,却可能走入无人的小巷招致危险。我请孩子遇见如此的情况,可以请他们寻求警察局、便利商店的帮助,甚至拉住身边其他路人请求帮助,千万不要感觉「小事一件」就随便帮助。请孩子想想,在当下他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是该快点回家?还是立刻前往安亲班?别由于「助人」而耽误了自己该做的事;假如陌生人硬要孩子帮助,甚至拉住了孩子,这个时候需要请孩子尽情的大叫,尽可能吸引别的人的注意。

另一个情况可能是遇见了「路倒患者」或「可怜的人」,请求孩子帮助,甚至请孩子捐助成本。同样的,请孩子找大人帮助,别觉得只不过小钱而致使钱财露白,导致他们勒索、打劫,甚至是绑架。

「保护自己、帮助其他人」是遇见陌生人需要帮助时的原则,但帮助其他人并无需完全亲力亲为,因此要让孩子知道「助人之心必须要有,但助人办法有非常多种」,遇见了就应该立刻寻求其他大人帮助,然后报告老师及父母,而大家可以机会教育,让孩子学到正确的助人办法,如此才能不耽误助人机会,又可达到保护我们的目的。(张旭铠,适健复健科诊所副院长、职能治疗师)

情况3、随着社会新闻扩散,有关争议性讨论满天飞,如反对和赞成者对立的「是不是废除死刑」?处于青春期的初二的儿子也非常热衷,问我是不是同意死刑?我该如何回答?

关于亲子之间对于死刑存废的议题讨论,先防止陷入非黑即白、不是支持就是反对的对立拉扯。而是透过「死刑存废」这扇窗,和孩子彼此延伸出对于生命的关注、自我价值的澄清、对于事物的理性考虑,及对人性的细腻同理与感受。

一定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当家里初二的孩子,沉迷死刑存废的议题,主动探询你对于死刑存废的怎么看时,我想这是相当值得给予一定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与社会裡的人事物,彼此都存在著生命的关联性。

澄清彼此对死刑的认识。当孩子提出「为何会有死刑」,我想在你回答之前,可以先听听孩子在现阶段的常识与定义下,他一个人对于死刑有哪些怎么看与认识。或者你也可以与孩子一同上网搜寻与蒐集,在不一样的国情、宗教、社会、法律规范与历史演变等状况下,各国对于死刑的态度与做法。当然,最后则回归到在大家自己身处的环境中,彼此怎么样看待死刑的存废与否(有关阅读:从女儿为“应当进步生化武器”辩护说起)。

对于生命的考虑与延伸。我想你可以引导孩子一块考虑,怎么样同理受害人与家属的心理感受,及思索加害人应负的责任承担。考虑哪个拥有权利宽恕加害人?是不是必须要宽恕?宽恕到何种程度?以什么方法进行宽恕?同时,关于正义的伸张,为哪个伸张?哪个来伸张?将以何种方法展示?到底是维护哪个的人权?维护的程度?与是什么样的成长过程及生命经验,使加害人走到眼前的道路尽头等。

死刑存废对切身的意义。你可以试著和孩子推荐,也试著倾听青春期的他,怎么样表达死刑存废对于我们的意义,及对将来所处生活的关联性与影响。同时,尝试感受自己是怎么样随著不一样的想法,在心中发酵出複杂的情绪。无论是对于受害人的伤心、难过、悲伤、不捨,或对于加害人的愤怒、生气、愤恨、痛恨。

学习对歧见的相互尊重。面对孩子询问父母是不是同意死刑?试著先让自己可能存在的强烈情绪沉淀,再尝试将我们的考虑脉络,仔细的剖析给孩子听。但提醒自己,不强迫把我们的想法加诸在孩子的考虑上。同时,和孩子一同学习对于歧见的尊重──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至于支不支持、认不认可则彼此尊重,不恶言相向。(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疗所临床心理师)

说到底,大家有保护孩子的义务,但Ta更有知道社会和真相的权利。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其实可以随时随地开始。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