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管的越多,孩子越差!这三大错误管教办法不要再用了,送你四大绝招!

   日期:2025-02-02     来源:www.rfying.com    浏览:747    
文章简介:在大家身边,有如此一类孩子,他们做功课、考试,只求能应对老师和父母,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不反抗、无所谓,更无改变的意愿和行动…… 父母困惑不解:“我投入那样多时间和精力管孩子,生活、学习、兴趣、专长样样操心,为何孩子一直一副无所用心、懒...


在大家身边,有如此一类孩子,他们做功课、考试,只求能应对老师和父母,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不反抗、无所谓,更无改变的意愿和行动……

父母困惑不解:“我投入那样多时间和精力管孩子,生活、学习、兴趣、专长样样操心,为何孩子一直一副无所用心、懒懒散散的样子?”

到底是什么使父母陷入了管得越多,孩子越懒散的怪圈?

以下三种“管”,极易致使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没责任感,松懈懒散,父母朋友们快来对照着看看,自己是不是“躺枪”了呢?

-1-

 过度干涉 

过度干涉,会削弱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小学甚至上中学之后,仍然觉得孩子还小,不会安排我们的活动。

仍然像对待婴幼儿期的孩子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从整理书包、整理房间这类生活小事,到孩子的学习细节,譬如何时开始预习复习、报什么课外班等,无不参与、无不干涉,有时甚至直接替孩子作决定。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愈加依靠爸爸妈妈,变得不喜欢动脑,懒得考虑,懒得操心,自主管理的能力自然得不到训练和提升。

-2-

 过度奖励 

过度奖励,会破坏孩子的内在积极性。有的父母秉持“少批评多表彰”的教育理念,觉得表彰和奖赏可以让孩子更自信、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

却不知,奖励用得不对,也会产生负面成效。

父母假如一直将奖励作为激起孩子做事的方法,孩子将来做任何事都会渴望得到奖励,就不会看重做事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收获感,也不会彻底地投入,进而对某种行为或学习渐渐失去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3-

 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会剥夺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由于担忧孩子饿着不惜追着孩子喂饭;由于孩子哭闹就给孩子买无需的玩具;由于怕孩子烫着、怕孩子摔碎碗碟就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父母一心爱子心切、护子心切,却不知,在如此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中,孩子日渐失去了为自己负责、为我们的选择负责、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负责的机会。

以上三种“管”法比较典型和常见,容易致使孩子拖沓、懒散、缺少责任心。如何解决?建议你可以如此“管”:

 多放下,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父母要渐渐对孩子放下,对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预,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建议,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依据我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自主安排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也应该允许他们失败,给他们尝试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机会。

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先由爸爸妈妈帮助、指导和督促,渐渐过渡到由孩子自主安排、自主完成。如此能使孩子获得自我控制感,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决心和意志。

急于插手、急于纠正,就会使孩子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产生依靠感,不愿也不敢探究未知的事物。

 不放纵,树立孩子规则意识 

对孩子充分信赖和放下,看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独立考虑,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能我行我素,也不意味着对规则的轻视和抛弃,而是允许孩子拥有有限的自由。

父母要给孩子明确自主的范围,什么是可以适合放宽的,什么是需要限制的,什么是需要严格遵守的。

譬如作息,父母应该和孩子一块确定可以保证孩子充足睡眠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绝对禁止由于赖床而上学迟到。

假如放任下去,精神状况就会出现问题,变得懒散和无所谓,更不可能勤奋和刻苦了。

因此,父母要加大监督,和学校密切配合,帮助孩子强化规则意识和平时规范,培养好习惯,让孩子了解“越自律才能越自由”。

 巧奖励,激起孩子内在动力 

父母要多用内部奖励,少用外部奖励。

孩子通过积极地探究和知道周围世界,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收获感,本身就是对孩子奖赏,此时父母假如可以准时一定、准时鼓励并给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种奖励就是内在奖励。

相反,父母为了让孩子做某事而给予物质上的承诺和奖赏,就是外部奖励。

譬如,晨跑时父母鼓励孩子坚持跑完1000米,并在跑完后一定孩子有毅力、可以吃苦,就是一种内部奖励。假如父母承诺孩子跑完1000米就能买一双新跑鞋,就是一种外部奖励。

这种奖励变成了贿赂和交换,它削弱了孩子自己的能动性,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感觉我们的行为是由这类报酬和奖励引起的,孩子会更多地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忽视行为本身,比较容易对某种行为或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正归因,引导孩子承担责任 

要进行内部的、积极的归因,不要外部的、消极的归因。

有的孩子考试没考好,回到家就抱怨某老师不会教,或是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就是典型的外部的、消极的归因,这种归因方法总是会导致推卸责任、逃避现实的不好的影响。

学习习惯、学习技巧、认真、努力与否等,是个人自己可以调节控制的原因,这种归因不但一种内部归因,也是一种积极归因,如此的孩子学习动力势必是充足的,偶尔成绩不如意也会在日后积极作出调整。

孩子出现外部、消极归因的苗头,父母必须要高度敏锐并准时引导,不可以任由孩子推诿责任,不然孩子的责任心会渐渐淡漠,慢慢变得对我们的学习也不想上心、不愿负责了。

以上四种“管”法,父母可以尝试用,但我一直觉得,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婴幼儿教育真理,每一种办法对不一样的孩子和家庭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成效。

因此,建议父母在充分知道、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管”孩子。

愿你把孩子“管” 得朝气蓬勃,充满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